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新思想领航新重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庆实践》:生动展示美丽中国建设如何落地生根
《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重慶實踐》從理論、制度、實踐等方面全面、生動地展示了重慶在美麗中國建設、推進高質效發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果。
內容介紹
書稿從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重慶力量、具有美麗重慶辨識度的典型實踐兩個層面展開。前五章為理論闡釋,從理論層面闡述了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學深悟透“十個堅持”、學深悟透“十個堅持”的重大意義、建設美麗中國要正確處理的五大關系等。后六章主要是對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典型實踐進行介紹,對高品質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經濟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數智化建設、大美城鄉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成效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對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代表性做法等典型案例進行了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孫凌宇,為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管理學博士、博士后,三級教授,重慶英才名家名師。
精彩試讀
梁平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濕地是地球之腎,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中國為保護和修復濕地作出了巨大努力。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立法保護,將引領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2022年也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濕地保護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美麗中國生態基礎更加扎實。作為傳統農業大區的梁平,如何貫徹好黨中央關于濕地保護的決策部署,利用濕地資源、厚植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是不得不破解的核心命題。我們一方面將發展視野向外,用開放性的決策視野尋求生態轉型的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眼光向內,立足自身生態資源激活內生活力。
小微濕地是指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面積在8hm2以下的近海和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及寬度10m以下、長度5km以下的河流濕地,可分為自然型及人工型兩大類。小微濕地建設是立足生態本底和資源稟賦的決策思考與理性抉擇。自然型小微濕地是自然演變形成的,主要包括小湖泊、河灣、池塘、溝渠、坑塘、季節性水塘、壺穴沼澤、春沼、湫洼、濕洼地、溪流、泉眼、丹霞濕地等。自然型小微濕地具有面積小、生物多樣性豐富、梯度變化較大和環境變化反應敏感的特點。隨著小微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被更多的人認識,其保護、修復與利用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各地區紛紛開展小微濕地的建設工作。
截至2022年,現有濕地面積近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52%,擁有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中國首批“森林氧吧”——明月山·百里竹海等綠色瑰寶。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首批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上榜重慶最佳夜游 線路首批推薦名單、2020年重慶市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重慶市最美打卡地,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節選自《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重慶實踐》第11章,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