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新书推荐|《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一本涉及琴学领域、运用研究方法的论文合集
這本書能為廣大古琴愛好者學習研究古琴提供便利,能有力促進古琴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該書的編輯出版,對傳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質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該書的出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
圖書介紹
《琴學論集——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選入了“第一屆香港琴學座談會”中的七篇論文,內容涉及較廣的琴學領域,并且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時間為先后順序編排。七位論文作者半數皆是德愔琴社成員,無分年齡、學歷、職業,一概是學有師承的彈琴人。他們秉承著虛心學習文化、理性討論問題的精神,通過這些論文,培養琴人之間的論學風氣,助力琴學的健康發展。全書史料翔實、論據充分、架構合理。
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代序)
音樂學者說,音樂是一個民族身份的標志,要認識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最直接便捷的方法是聽他們的音樂。如此說來,認識中國文化最宜聽琴。“琴”“七弦琴”,又稱“古琴”。它的發展有幾個飛躍期——先秦、漢魏、唐宋,可謂與中國歷史文明變遷同步。它的藝術生命柔韌而頑強,好比長江之水,悄然穿越了三千歲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自漢魏之后,古琴發展為文人音樂。文人對古琴文化具有較強的保育意識,故其道能傳承不絕。它的性格獨特,先秦時已流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伯牙子期、知音難遇”的故事。到唐代盛世,古琴發展達至新高峰,唐詩中卻常見“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劉長卿)、“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李白)之句。文人把古老的古琴藝術價值歌頌得那么高,流行程度卻從來不熱。這種現象看似矛盾,實有道理。古琴本質含蓄恬靜,與其他熱鬧的樂器比較,不易討好大眾,故不曾成為潮流時尚。然而古琴平和雅靜、意韻悠長的特質,卻長期在文藝修養較高的愛好者之間流傳,故能積淀深厚而歷古彌新。琴,放在全世界音樂中,確實是一線生態獨特的文化景觀。
“琴學”,指針對古琴的綜合研究。六十年前查阜西建構現代琴學工作時,分別廣、狹兩種定義。狹義的琴學,接近所謂音樂學研究范圍,偏向實踐性的:1. 琴器制造、2. 琴弦制造、3. 音律知識、4. 記譜法、5. 演奏技法、6. 作曲法、7. 弦法調式、8. 琴曲、9. 演奏形式、10. 琴人、11. 琴史、12. 琴論、13. 琴社、14. 琴派。
周代經典關于琴的記載不少,琴學專門理論則在漢代出現。隨著時間積累,與古琴相關的文獻日益豐富,圍繞著古琴藝術的學問體系逐漸形成。傳統古琴音樂,從樂思、樂語,到樂曲、樂律都集中地體現漢民族音樂特征,而傳統琴學負載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乃至思維方法,全面體現古代知識的形態特點。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牢固,文化環境長期穩定,古琴,無論是“琴樂”實踐還是“琴學”理論,基本建構完整、里外一致。
(節選序言,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