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推薦
BOOK RECOMMENDATION

周髀算经
圖書介紹
《周髀算經》是中國最早的數理天文學著作,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后為唐代國子監算經十書之一。原作者不詳,傳本眾多,本書底本為趙爽注本。
原本僅6200余字,為上下兩卷。上卷的第一部分為“商高定理”。記載了商高創建的積矩推導法和勾股定理。第二部分為“陳子模型”和“七衡圖”,前者以對話方式敘述治學之道以及與周髀說相關的天文學知識,將商高的用矩之道進一步發展成為測望日高的重差術;后者介紹了趙爽在陳子模型的基本假設下創立的“七衡六間”宇宙模型。下卷記載了古代天文和歷代周髀說的成就,內容包括蓋天天地模型、北極璇璣結構、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歷學歷法等。
作者介紹:
趙爽,又名嬰,字君卿,約東漢末至三國時期人。東吳數學家、天學家,曾深入研究《靈憲》《乾象歷》。趙爽是最早為《周髀算經》作注的學者,在《周髀算經》傳本的趙爽、甄鸞、李淳風三家注中,以趙注貢獻最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言簡意賅地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二是奠定了重差術的理論基礎;三是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求根公式以及根與系數的關系。
譯者簡介:
胡永斌,1982年生,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現任教于蒙自一中高中部,注譯有《工程做法則例》,編著有《和智者談心》等。
譯注者序
《周髀算經》原名《周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數理天文學著作。周髀,本意是周朝測影用的圭表。從書中陳子答榮方問“古時天子治周,此數望之從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亦可獲知書名含義。唐朝初期,國子監明算科以十部算經作為教材,列《周髀》為十部算經的第一部,故改稱《周髀算經》。
關于《周髀算經》的成書年代,學界至今存在爭議,認可度比較高的有兩個說法,一是成書于春秋戰國,二是成書于西漢年間。推敲作品本身的寫作風格,再結合漢朝前后的天文歷法理論成果,我們大致可以認定,《周髀算經》成書于西漢末年。雖然學術界對其具體成書年代觀點不一,但幾乎都有一個共識,即《周髀算經》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了許多朝代的積累改進才形成我們所看到的篇幅與結構。作為一部以推理觀測為基礎的古代研究自然科學的述作,原文雖僅有六千二百余字,但其內容廣博深奧,記錄了大量的天文觀測數據和數學計算結果,從西周的商高定理到戰國的陳子模型,所覆蓋的算術、天文知識相當豐富,蘊含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一部集大成的學術著作。
《周髀算經》全書分為上下兩卷。
上卷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商高定理”,記載了西周數學家商高是如何創建積矩推導法和推導勾股定理的。這一成果使中國古代數學由經驗層次發展到推導證明的層次,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石。
第二部分為“陳子模型”和“七衡圖”“陳子模型”部分以對話方式敘述治學之道以及春秋戰國之交有關周髀說的天文學知識。“七衡圖”部分則介紹了趙爽 (字君卿,東吳人)在陳子模型的基本假設下建立的“七衡六間”的宇宙模型。
下卷記載了古代天文和歷代周髀說的成就。本卷以術文的形式給出了每日太陽運行軌道的計算方法,使“七衡圖”成為一個可以操作的真正的活動式星盤;在陳子模型和“七衡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新的天地形狀的模型,給出了地理五帶的劃分、寒暑成因的解釋、日出日落的方位;建立了以蓋天說為基礎的天體測量學,引入了“去極度”的概念,制作了比較完整的“四分歷”等,為中國古代人民安排生產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本書基于《周髀算經》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這一特點,用現代數學語言加以注譯和詳細解讀,以期向廣大讀者展示原著的精微奧妙并幫助讀者領略中國燦爛輝煌的文明歷史。在譯解的過程中,盡管譯者始終秉持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態度解讀此書,但也難免因學力不逮而有所不及,疏忽錯漏之處,敬請各位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