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推薦

BOOK RECOMMENDATION
首頁 >  圖書推薦 >  詳情

世界货币史

¥118.00
作者: 石俊志
ISBN: 9787515412733
裝幀: 平装
開本: 32开
字數: 495 千字
售價: 118.00
頁數: 572

圖書介紹

對世界貨幣史的探討,目的在于擺脫過去我們對于貨幣只進行截面分析、停滯于貨幣短期、局部現象研究的桎梏,將貨幣研究的視角擴展到一個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縱向幾千年,橫向全世界,從千千萬萬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尋找貨幣的本質、貨幣的運行、貨幣的發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規律。

從世界貨幣史的角度來觀察,貨幣的產生支持了人類的文明發展和物質豐富。然而,在貨幣發展的過程中,金屬冶煉資源的有限性與商品種類擴張的無限性表現出明顯的矛盾。

本書的研究給讀者展示出貨幣歷史發展的以下規律:稱量貨幣的長期發展,演化出金屬數量貨幣——錢幣。錢幣的制造被古代各國政府所壟斷,產生了金屬貨幣信用化的趨勢。在貨幣法制的支持下,金屬貨幣信用化使社會貨幣流通總量得以大幅度增加,不斷地滿足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步擴大對于社會貨幣流通總量持續增長的需求,以及古代各國軍事擴張對于貨幣的龐大需求,從而使古代各國的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緒言

人類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實踐過程中發明了貨幣,用作商品生產的價值計量和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
最初的貨幣形態是稱量貨幣,主要有三個種類:布帛稱量貨幣、麥谷稱量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稱量的方式主要也有三種:度、量、衡。

度被用來稱量布帛貨幣;量被用來稱量麥谷貨幣;衡被用來稱量金屬貨幣。

稱量貨幣誕生的條件,是在人類群居一定地域范圍內完成了稱量標準的統一。

金屬稱量貨幣的長期發展,產生出金屬數量貨幣———錢幣。錢幣是貨幣家族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成員,在世界貨幣史中表現為核心貨幣。

錢幣誕生之前,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稱量貨幣時代。稱量貨幣不僅在社會實踐中被用于商品生產的價值計量、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還在國家頒布的成文法律中,被廣泛地用作獎罰輕重的量化尺度、商品和勞務的法定價格、租賃和借貸的收益標準等計量手段。在遠古時代,東方的黃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都經歷過漫長的稱量貨幣時代。

公元前9世紀,在黃河流域的晉國,以“寽”為單位的青銅稱量貨幣轉變為鏟形農具形狀的金屬數量貨幣——錢幣,人類最早的錢幣由此誕生。公元前7世紀,在西亞地中海沿岸的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呂底亞王國,生產出橢圓形狀、刻印圖案、標準重量的斯塔特琥珀合金幣,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錢幣。此后,古印度的卡夏帕那方形銀幣、古希臘的德拉克馬圓形銀幣、古羅馬的阿斯圓形銅幣,都是以標準重量的金屬制成的錢幣,并采用原重量單位名稱作為這些錢幣的貨幣名稱。

最初的錢幣是百姓自發制造的,目的是免去稱量的煩瑣,方便商品交換。此后,古代國家將鑄幣權收歸國有,壟斷了錢幣的鑄造,從而使錢幣的名義價值與金屬幣材價值發生了脫離,出現了金屬貨幣信用化。

金屬貨幣信用化是指錢幣從依靠本身幣材金屬價值向依靠發行者信用價值發揮貨幣職能的轉化過程。

信用化的錢幣被稱作“虛幣”,未經信用化的錢幣被稱作“實幣”。實幣與虛幣并行流通,需要法律規定兩者之間的比價。如果沒有實幣的并行流通,市場上全部錢幣一起信用化,商品以錢幣計量的價格就會跟隨錢幣信用化的幅度出現上漲,從而沖銷古代國家政府實行錢幣信用化的政策效果。有了實幣的并行流通,用實幣保持各類商品價格的穩定,用虛幣代表實幣的價值發揮貨幣職能,金屬貨幣信用化才能在商品價格大體穩定的情況下,達到節約使用金屬,擴大社會貨幣流通總量的目標。所以,金屬貨幣信用化不是以流通中的全部錢幣為對象,而是以部分錢幣為對象,需要有實幣和虛幣并行流通的貨幣制度作為實現金屬貨幣信用化的制度保障。

金屬稱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媒介,進行的交易遵循商品等價交換原則,通過市場本身的機制發揮貨幣職能。金屬貨幣信用化導致部分

錢幣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成為“非等價交換”。“非等價交換”需要有法律的支持才能進行。

本書共分四編,每編講述一個需要用歷史實踐活動來證明的命題:(1)稱量貨幣時代;(2)錢幣的誕生;(3)金屬貨幣信用化;(4)貨幣法制的建立。

世界各文明古國在上述四個方面的歷史實踐上有著大體相同卻又各具特色的表現,其所共同遵循的規律,正是貨幣發展、演化中的普遍規律。

世界貨幣史的探討,目的在于擺脫過去我們對于貨幣只是進行截面分析、停滯于貨幣短期、局部現象上的桎梏,將貨幣研究的視角擴展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時間,縱向幾千年,橫向全世界,從千千萬萬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尋找貨幣的本質、貨幣的運行、貨幣的發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規律。

相信我們的探討將有助于讀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以史為鑒、展望未來。
 

暫無數據